为何我们可能高估了上课注意听讲的作用 – 作者是 Prakash Nair。
我的第一篇博客文章,实际上是几年前在 Edutopia 发表的文章。 该文章所讨论的主题,也就是所谓的因为使用智能手机成瘾的一代导致的教育危机,似乎比以前更加重要。 但这是真正的危机还是基于失控的情绪捏造出来的? 请继续看,然后自行判断。
教育方面很少有比上课注意听讲的重要性还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都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下,即学习始于学生注意听教师讲课之时。 无论多么真诚地取悦教师,在校内学习过程中,所有孩子都早晚会因为上课不注意听讲而受到责罚。
许多书籍和文章都有关孩子们上课注意力的提高策略。 网上有一篇讨论注意力的“方法”文章是这么开头的,“想不想上课注意听讲从而取得好成绩? 如果没取得好成绩,很可能是因为不够注意听讲。” I最近有一篇《纽约时报》文章提出,典型幼儿园教室墙上有海报和插画,会让学生分心,不注意听讲,与其相比,未经装饰的朴素教室可能是更好的学习场所。 II极端情况下,这种有关孩子们分心的思维甚至使许多无窗或窗口开得很高(这样学生就不能看窗外发生的事情)的学校设计了出来。 某些教育工作者确信,注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必须在学校学习和实践。 KIPP 特许学校的学生不断反复练习对教师讲课内容的注意力的提高技巧,这些学校的成功已被引用,以证明上课注意听讲是真正的学习的必备先决条件。 KIPP 学校设计了一种名为 SLANT(坐直看着发言者并倾听所讲内容,提问题,点头并持续关注教师的举动)的专用技术,学生必须早在一年级时就开始采用这种技术。
鉴于学校近乎痴迷于让孩子们上课注意听讲,无怪 A.D.D.(注意缺陷障碍)和 A.D.H.D.(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屡屡确诊,已成为孩子们的一大苦恼。 A.D.D. 和 A.D.H.D. 的治疗方法,往往是为提高孩子们的专注度而用药医治,但实际上最常开的处方药(利他林和阿德拉)是兴奋剂,可使无聊的重复性任务更容易忍受。 Alan Sroufe 教授撰文说道,“兴奋剂一般对所有孩子和成人的效果都相同。 兴奋剂可提高专注力,尤其是对于本来就无趣的任务或已经感到疲劳或无聊的情况,但兴奋剂不能提高其他学习能力。” 然后他继续说道,“如果对孩子们长期给药,这些药(利他林和阿德拉)既不能提高学业成绩,也不能减少行为问题。III
好像这还不够,现在有的教育工作者还要求学校应对一种名为“注意力减退”的全新小毛病,并声称这种小毛病在所有这一代学生中都很常见,这些学生在充斥着各种媒体的世界中成长。 谈到如何应对注意力减退问题时,著名作家和心理学教授 Barry Schwartz 说道,“如果我们以私人教练逐渐使二头肌更加发达的方式培养持久注意力,也就是在课堂上逐渐要求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我会感到满意。”IV
真正要说的是什么?我们身陷危机,是因为注意力昙花一现,即将失败的教师在力争使孩子们一直对上课感兴趣?作出回答之前,我们先来研究“注意”一词,以弄清教育机构怎样选用这个重要的词语来描述与其真正含义完全不同的事情。
从表面上看,注意或专注于某事直到真正了解那件事是一件好事。请考虑作家 Alison Bonds Shapiro 为《今日心理学》写的这几句话,“如果我们爱孩子,我们会注意他们。 我们注意孩子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关注孩子的茁壮成长。”
这种对“注意”一词的看法多么与众不同!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将注意视为教师为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而慷慨付出的努力,与无论学生的兴趣和心态如何都要求他们一律注意的教师迥然不同。
让教师注意某个孩子的需求几乎不算不正常。我们生来就已被安排好从年纪很小时开始注意对我们很重要的事情。人的特点确实可能会被描述为以注意为生存本能。在当今世界上,不注意真会有危险,例如边开车边发短信。但是,即使对于这种情况,问题也不在于缺乏注意力,而是在错误的时间注意错误的事情。对于注意力不持久的问题,有人关注过玩必须全神贯注(这种状态有时持续数小时)才能玩的复杂视频游戏的小孩吗?移动设备中不断激增的大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创新(包括数百万令人称奇的创新型应用),都是由这一代有“注意缺陷”的年轻人实现的,而教育工作者曾经为他们忧心忡忡。
这可能会使我们得出合理的结论:如果孩子们上课不注意听讲,则可能不是因为他们不能集中精神或显现出 A.D.D. 或 A.D.H.D. 症状。上课不注意听讲也可能意味着这两点:孩子们感到无聊,没有足够的兴趣去注意,或者孩子们在无意中走神(大脑相关自然现象,我们都不时会遇到这种现象)。对于前者,如果孩子们感到无聊,则他们不注意听讲几乎算不上不可原谅。Ken Robinson 爵士对此问题的看法是,“如果让孩子们坐了一小时又一小时,干着低级职员的活,他们开始坐立不安就不足为奇了。” VI不感兴趣时,我们成人就会停止注意人和事,那为何我们强迫孩子们按另一标准行事?
感到无聊未必是坏事,也不是某种漠不关心的心态。学生已经证明无聊感并非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消极经历,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做白日梦极有助于发挥创造力。Carl Zimmer 写了一篇刊登在《发现杂志》上的挑衅性文章,名为《The Brain: Stop Paying Attention: Zoning Out Is a Crucial Mental State》(大脑:停止注意:走神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状态)。据 Zimmer 所说,“研究人员说走神可能对于树立目标、发现新事物和过上和谐的生活很重要。”
VII如果此言不虚,则 KIPP 之类的学校为“训练”孩子们注意而采用的高强度训练方式实际上可能弊大于利。 孩子们确实在短期内学会了注意教师的讲课内容,无论他们对教师所讲有多么感兴趣或不感兴趣。 但长此以往这种训练可能有碍于他们天生的走神倾向,而走神则是不可或缺的大脑活动,旨在磨炼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技能。
与我们小时候不得不争抢的可供选择的小玩意儿、活动和娱乐设施相比,现在的选择余地大得多,不断与我们争夺孩子们的注意力。有人认为这是令人忧虑的趋势,亟须我们干预,因为我们有可能教育出一代有注意缺陷的学生,既不能长时间集中精神,也不能深思熟虑任何事情。但民众手中的证据却证明情况恰恰相反。现在孩子们的情况要好得多,因为在上课注意听讲方面他们不像我们以前那么依赖别人。因为有机会在理想的时间、地点从理想的人获得信息,所以孩子们能够专注于真正的学习任务。这样他们必须通过使用轻易就能随意使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以及弄清成功应对周围复杂世界的各种方法,变得富有创造力,独立学习或与同学合作学习。
放下对孩子们不总是注意听讲的恐惧,是教师的重要切入点。要使他们这些教师的做法更贴近每个孩子的需求(通过让自己承担起注意孩子们的责任,从而让孩子们轻装上阵),这是一个得以解放的机会。


请比较这两张图片。在上面的普通教室照片中,孩子们在注意教师。在下面的图片中,他们“注意”的却是手头的学习任务。这两种存在状态往往会被混为一谈。在其中的一个例子中,教师可以使全班同学都“注意”听她讲课,但这可能只是表明她个性的魄力,或者她说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并不能表明每个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什么地步。另一方面,自发地注意学生真正在从事的活动,才是学习的定义。
备注
IHow to Excel in High School, Wikihow.com.
http://www.wikihow.com/Excel-in-High-School
IIJan Hoffman, “Rethinking the Colorful Kindergarten Classroom”, The New York Times WELL Blog, June 9, 2014,
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4/06/09/rethinking-the-colorful-kindergarten-classroom/?_r=0
IIIAlan Sroufe, “Ritalin Gone Wrong”, The Opinion Pages, The New York Times Sunday Review, January 28, 2012,
http://www.nytimes.com/2012/01/29/opinion/sunday/childrens-add-drugs-dont-work-long-term.html?pagewanted=all
IVBarry Schwartz, “Attention Must be Paid”, Slate.com, Getting Schooled, Sept. 23, 2013,
http://www.slate.com/articles/life/education/2013/09/paying_attention_is_a_skill_schools_need_to_teach_it.html
VAllison Bonds Shapiro, “Paying Attention”, Healing into Possibility, Psychology Today, July 11, 2010,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healing-possibility/201007/paying-attention
VISir Ken Robinson, “How to Escape Education’s Death Valley”, TED Talks, Education, April 2013,
http://www.ted.com/talks/ken_robinson_how_to_escape_education_s_death_valley?language=en
VIICarl Zimmer, “The Brain: Stop Paying Attention: Zoning Out is a Crucial Mental State”, Discover Magazine, July-August 2009,
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09/jul-aug/15-brain-stop-paying-attention-zoning-out-crucial-mental-state
